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大量爛菜葉子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出路,混在生活垃圾桶中變爛發臭,那就是一種負擔;反之,只要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就會變成寶貝。
這樣的故事在太倉璜涇現代農業園中就得到了生動演繹。尾菜廢棄物是蔬菜生產、采收、運輸、加工和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占蔬菜產量的30%-60%。在農業園中,尾菜廢棄物是最常見的垃圾。怎么辦?該農業園利用高溫好氧發酵罐裝置及循環利用技術,讓尾菜廢棄物全部變成了可以資源化利用的育苗基質,1噸尾菜可轉化為0.4-0.6噸基質,大大節省了農業生產成本。
同樣可喜的是,目前璜涇現代農業園的尾菜廢棄物處置已經改變依靠市政垃圾轉運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原本需要費時費力運送出去處理處置的尾菜廢棄物,如今已經不用再進入生活垃圾的接納、消化體系了。尾菜廢棄物這一細分類別的垃圾,已經不再是垃圾了。
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促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很顯然,垃圾資源化利用是需要通過終端處置載體才能實現的。譬如,在目前的蘇州,除了垃圾發電,已經擁有了一批專門的終端處置載體,包括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廢舊輪胎、電子廢物、河道淤泥等。
不過,從垃圾分類的現實需要來看,無論是在處置載體的門類方面還是在處置載體的能力水平方面,都仍有較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間。
例如,電動自行車的廢舊電瓶面廣量大,目前就缺乏一個科學、完整的處置網絡體系;又如,蘇州的綠化廢棄物同樣數量龐大,在禁止擅自焚燒的前提下,是不是只有填埋一途?
實踐證明,垃圾分類是破解“垃圾圍城”的有效途徑,更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事業。因此,既需要政府財政的直接支持,也離不開政府從政策上支持、鼓勵并引進有終端處置能力的企業,參與到各類垃圾的處置中來,善借市場之力改善目前垃圾各終端處置能力不足的現狀。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引導推進源頭減量、再生利用的垃圾分類,避免前端分類、終端混合的粗放形式,真正推進垃圾分類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