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和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以及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電子工業得以迅猛發展,伴隨著電子工業的高速發展,電子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電子廢棄物俗稱電子垃圾,包括各種廢舊電腦、通信設備、電視機、電冰箱以及一些企事業單位淘汰的精密電子儀器儀表等等。家電自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我國百姓家庭,到現在許多已經到了報廢期,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舊家電的“退休”高峰期。所以,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和資源再生利用的角度看,電子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一項全新挑戰。
據悉,由國家發改委起草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巳正式上報國務院法制辦審查,預計于近期實施。如果說2007年3月初正式頒布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是從生產源頭上控制電子廢棄物污染,即將出臺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則將從回收處理上向電子廢棄物宣戰。
l電子廢棄物污染特點及現狀。
1.1電子廢棄物的污染特點
(1)電子廢棄物的高增長性
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估計,1992年電腦的平均壽命為4.5年,而到了2005年僅為2年。歐盟電子廢棄物年達600—800萬噸,占城市垃圾的4%,且每5年以16%一28%的速度增長,是城市垃圾增長速度的3倍一5倍。我國是家用電器的生產及使用大國,這方面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至2005年以后,我國已經進入了舊家電的報廢高峰期。
(2)電子廢棄物的高價值性
電子廢棄物中大概含有40%的金屬、30%的塑料及30%的氧化物,電子廢棄物含有大量可供回收利用的金屬、玻璃及塑料等,如廢棄電路板僅銅的含量即達到了20%,還含有鋁、鐵等金屬及微量的金、銀、鉑等貴金屬。根據金屬含量的不同,每噸電子廢棄物價值可達幾千美元,甚至高達919346美元。此外,那些尚未達到報廢期限的電子產品中還含有價值較高且仍可使用的元器件,這使得電子廢棄物比普通的生活垃圾具有高得多的經濟價值。
(3)電子廢棄物的高危害性
《巴塞爾公約》將廢棄的計算機、電子設備及其它電子廢棄物規定為“危險廢物”,電子產品制造材料成分復雜,其對環境的污染也是多方面的,電子廢棄物中的污染物成分以電腦為例,1臺電腦需要用約700種原料,這些原料中約有一半含有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物質,其中最主要的是重金屬,尤其是鉛。由此可見,若不對電子廢棄物加以特殊處理,將其與城市垃圾一起混合填埋或焚燒,將會對空氣、土壤、水和人類造成嚴重的危害。
(4)電子廢棄物的復雜性和難處理性
一方面由于不同電子產品的使用周期、更新替換周期各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電子產品的種類繁多、結構復雜且材料多樣,不同品牌的電子產品的設計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對電子廢棄物進行完全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在實際的處理處置過程中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據資料顯示,1999年,像美國這樣在電子廢棄物處理方面起步較早的國家,也僅有11%被回收利用,遠遠低于其他的城市垃圾同期的回收率,即使在資源化程度較高的歐盟,目前也僅有l0%左右的電子廢棄物被單獨收集和處理,而其余均與普通城市垃圾被一起收集和處理。
1.2電子廢棄物污染現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電子垃圾的數量將以每年5%10%的速度迅速增加。來自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數據顯示,家電自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我國百姓家庭,到現在許多已經到了報廢期。據專家預計,我國電冰箱、電視機和洗衣機的目前社會保有量均超過1.5億臺,將以年均400—500萬臺的速度被淘汰。而隨著電子產品的技術加速進步和價格的下降,更會加速舊家電的淘汰速度,使得一些尚未達到報廢期限的家電產品也迅速被淘汰,這些都增加了電子廢棄物的產生量。不僅如此,我國還遭遇國外電子垃圾的侵入。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電器垃圾集散地,廣東珠三角地帶更是洋垃圾進口的重要基地。與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類似,固體廢物尤其是電子產品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電子垃圾污染將成為未來l0年乃至更長時間影響中國的污染問題。2007年3月1日,由信息產業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制定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正式施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從電子信息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進口等環節抓起,無疑將對規范我國市場電子信息產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實現有毒有害物質在電子信息產品中的替代或減量化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這并不足以解決我國日益嚴重的電子產品污染問題。因為《管理辦法》只規范了生產環節,控制電子產品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現在很多污染發生在回收、再利用環節,我國現有措施對這個環節的污染控制還不理想。
目前,我國電子廢棄物的出路主要有三條:一是捐贈給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二是被走街串巷的小販收購,或是處理給舊貨市場回收利用;三是放在倉庫或儲藏室中,不作任何處理。但都存在其對環境的潛在危害。
我國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的途徑目前基本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小販將收來的舊家電清洗、修理或重新組裝后再轉賣進入二手市場或銷往農村、小城市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第二類是手工作坊式的小型拆解廠,將電子廢棄物在收集廠手工分解,再利用酸性液體置換廢棄物中的貴金屬;第三類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正規企業,將電子廢棄物進行集中分離,從中獲取原料,殘余物送往垃圾廠處理;第四類是建立從電子廢棄物中提取貴重金屬正規生產線,即用先進的技術分離電子廢棄物中可再生的貴重金屬原料,如金、銀、銅、錫、鈀等,而玻璃纖維及塑膠粉末等沉淀物可用作部分建筑材料的填充物,并且整個生產過程幾乎不向外界排放任何污染物。
我國是電子產品的生產及消費大國,隨著大量舊家用電器達到了使用年限,我國進入了家電產品的報廢高峰期,將會產生大量的電子廢棄物,而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已經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提出了《建立我國廢棄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初步方案》,2003年信息產業部已經出臺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并確立了制造商、銷售商、消費者共同參與的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網絡。但是,無論是電子廢棄物處理的技術水平,還是電子廢棄物處理的管理水平,我國都還是處于起步階段,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水平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國關于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再生利用方面的法律和法規也很不健全。另外,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廣東、浙江等地,存在著含有有害物質的電子廢棄物走私問題、廢棄物處置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從業者的健康保護問題、假冒偽劣電子產品生產問題等等。
2電子廢棄物的防治對策
種種跡象顯示,電子產品產業鏈相關企業的企業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但是,從當前來看,真正能夠滿足環保要求的企業還不是很多與防治電子廢棄物污染一樣,強化企業環保意識任重而道遠。
2.1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關政策制度為了和國際接軌,體現國家的環保方針,剛剛頒布實施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有可能再次升級,從行業法規性文件上升為國家行政法規。
要使備受關注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走上正軌,完善法律法規無疑是重中之重。與此相反的是,目前我國大量的電子廢棄物處于監管的真空狀態。我國目前規范廢舊電子產品再生利用產業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配合全國人大有關部門,加快出臺《循環經濟法》和修訂《節約能源法》;配合國務院法制辦,抓緊出臺《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據悉,《循環經濟法》將對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做出明文規定,而《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的出臺,將解決過去廢舊家電回收一直沒有標準的苦惱。環保是大勢所趨,電子垃圾回收是世界環保的重要內容。我國應加強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監管和控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用立法方式來有效解決我國日益嚴重的電子廢棄物污染問題。今后應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
(1)制定相關法律制止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嚴重的電子廢棄物走私問題,將對國內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理、銷售體系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2)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制止并取締那些技術水平低、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二次污染的手工作坊式的小型拆解廠,禁止收購者將回收的電子廢棄物擅自轉賣或轉移至農村等非指定回收點,禁止不經處理地繼續使用;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定期審查制度,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電子廢棄物的再利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3)實行對再利用的產品減免稅制度,國家對于制造商回收、再生利用廢舊電子產品,將給予政策上的優惠以鼓勵循環利用。
(4)制定相關的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限制在電子產品的生產中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鼓勵使用新型的、無害的材料,盡量少使用稀有金屬和貴金屬,生產綠色的、環保的、生態友好的電子產品,從而減少今后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量,并便于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另外,鼓勵開發更加環保、效率更高的再循環技術,國家可以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立一批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無污染的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帶動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產業化進程,并根據他們的經驗最終制定和頒布《廢棄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辦法》。
(5)建立相應的制度,加大對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管理及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有利于其回收體系健康、快速地形成,形成良性的、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
(6)政策導向應當充分體現對企業和消費者使用再生資源的鼓勵,以及對延長現有電子產品使用壽命的宣傳。
2.2廢棄物再生利用,走循環經濟之路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在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兩方面都已經不起傳統經濟形式下高強度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而建立資源環境低負荷的社會消費體系,走循環經濟之路,已成為我國的必然選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排放”為核心觀念,是一種物質單方向流動的經濟,已經不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要求。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的根本目標是要求在經濟流程中,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棄物力求廢棄物資源化,達到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環(Recycle)的3R原則,來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所有的廢棄物都可以找到它的有效用途。同樣,利用循環經濟理念設計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的工藝和生產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再生利用,有利于避免回收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2.3走產業化發展的模式
廢棄物處理包括產生、回收、分選、處理以及投入再循環使用等諸多環節。各個環節都有大量企業參與,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競爭與協作。但現有的產業形態不利于廢棄物再生利用企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大量企業和生產者在利益驅動的市場競爭下,傾向于將環境成本外部化,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所以,就必須采用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和規范,促進關鍵處理環節達到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必須建立有效的電子廢棄物回收網絡體系,形成較為穩定的處理物輸送渠道,從而降低企業投資風險,便于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規模經濟。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再生利用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就必須充分利用市場調節機制,發揮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以及民間的非政府組織,對產業的規范、自律、監督、引導和協調作用。由于電子廢棄物的拆解、分選都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所以我國在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產業化方面在國際具有優勢。伴隨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國內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必然成為與電子產業一道成長的新興行業。
3結束語
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規范電子廢棄物的收集管理市場,對回收實行統一的科學管理,理順電子廢棄物的回收體系。政府應加大對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行業的投入,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布局合理的電子廢棄物回收中心再生資源回收處理中心、新材料和新技術研發中心、以及專門負責電子廢棄物管理的行政部門廣泛宣傳有關知識,為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走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技術環境、制度環境,以便該行業在我國健康、茁壯的成長,創造出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效果。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五月天综合网缴情五月中文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