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破解“垃圾圍城”難題,北京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智慧治理方案。
▲北京平谷區的“非接觸式智慧垃圾房”。圖/高大尚平谷微信公眾號
文|遲道華
“箱門正在開啟,請稍候,紙箱請壓扁,衣物請打包,正在關門,請注意夾手……”最近,北京通州區廣通小區的孩子們,愛上了一個新鮮玩意兒:智能回收機。只需掏出手機,微信掃碼輕輕一點,箱門便緩緩開啟,居民可以將積攢的塑料瓶、壓得平整的紙箱、洗凈的空藥盒,甚至不再穿的舊衣裳、舊鞋,一股腦兒投入其中。眨眼間,手機就會彈出收益到賬的提示。2020年,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5年來,從“試點先行”到“全域覆蓋”、從“法律規定”到“全民行動”,北京這座超大城市以科技創新破解“垃圾圍城”難題,讓“指尖環保”成為市民生活新時尚,形成了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智慧化治理方案。正在成為社區居民新寵的智能回收機,是北京垃圾分類充滿科技范兒的“代表作”。做好垃圾分類,具體到每個人可能并不是多么麻煩的事,但讓其成為一種習慣,進而成為全民自覺的行為,則需要城市各相關方久久為功的持續努力和周到細致的服務工作。5年來,北京全市生活垃圾減量超20%,回收利用率達42%。北京的垃圾分類鋪開了攤子,從頗具聲勢的宣傳動員,日益轉化為靜水流深般的柔韌力量,托舉起一座超大型城市的美好生活。其中,隨處可見的是科技的力量。據報道,北京1.6萬個小區正在探索智能回收路徑,目前全市已投放640臺智能設備,日均回收超50噸可回收物。掃碼就能“吐金”,看似簡單便利,這背后卻是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機制不斷健全的寫照。分揀中心將廢品細分成80余類,通過數字化追溯實現了“變廢為寶”閉環管理。事實上,這種智能化的趨勢,已然滲透到北京垃圾分類工作的各個環節。比如,大興區榮華街道垃圾分類“AI督導員”正用科技手段推動52個固定垃圾桶站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在西城區金融街街道的首個智能垃圾分類箱,可接入碳鏈捕捉系統,實現碳匯數據收集和交易;平谷區的“非接觸式智慧垃圾房”,讓垃圾投放更加干凈、衛生;北京市海淀區對于“城市大腦+垃圾分類”模式的探索,使垃圾分類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成為可能,也創新了垃圾分類問題治理的機制……當垃圾桶可以自動除臭,自動打開桶蓋,自動照亮投放區域,“大智盒子”可以自動為投放垃圾稱重,并根據重量進行積分,各種科技元素的加入,不僅助力垃圾實現更好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也讓扔垃圾這件事充滿趣味性和科技感,以此帶動更多人踐行分類理念。而且,應該看到,每一個科技成果的場景化應用,背后都有相關科技企業的身影。各類應用在垃圾分類不同場景中的科技產品,讓科技向善有了更具象的表達,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而這也正是北京全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高地的題中之義。以“智”促“治”、科技賦能,推動環保治理從“人海戰術”向“算法治理”轉型,把科技成果應用到城市治理的每個細節,一座超大型城市,就有更多綠色、智能與充滿韌性的未來。北京垃圾分類5年的成果,也有目共睹。據統計全市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參與率穩定在96%以上,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滿意度穩定在90%以上。居民的滿意,也是對這種充滿科技范兒的城市治理的認可。據了解,北京探索建成的生活垃圾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已實現“一屏觀全程”,輕擊鼠標,全市15198個居民小區的58497個固定垃圾桶站分布一目了然,垃圾投放源頭、收集、清運、處理各環節出現的問題,都能第一時間在線預警并追蹤整改情況。以此,確保前端辛苦分類好的垃圾,不被混裝,讓大家看到自己的分類努力沒有白費。垃圾分類是一面鏡子,照出一座城市的文明面貌;垃圾分類也是一把尺子,衡量出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當越來越多亮眼的科技成果應用到垃圾分類場景,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座城市的數字化治理,正在讓市民的幸福生活變得“觸手可及”。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編輯 / 何睿校對 / 趙琳設置“硬杠杠”,兒童手表不能再“不務正業” | 新京報快評“買論文”參加大賽,輸掉了誠信 “建模能力” | 新京報快評大熱天搞評比燙傷學生,“沒苦硬吃”不值得提倡 | 新京報快評有強奸前科辦教培機構?從業禁令不能含糊 | 新京報快評模范教師“言語殘疾”,冒領補貼案何以得逞 | 新京報快評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
|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 亚洲欧洲日本专区 | 日本一本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 最新国产资源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专区 |